有很多東西是從IMDB、Wikipedia找的。我找的到東西都不是啥很需要努力找就能找到的啦~
1. 原本的劇名是:「Red Sun, Black Sand」
2. 栗林忠道最後用來自殺的手槍是渡邊謙提議的。基本上栗林忠道不在腰上懸掛武器。
3.除了渡邊謙是之前就知道克林伊斯威特要拍這部片子所以早早自薦的以外,其他演員都是試演會選出來的。除了渡邊謙、二宮和也、伊原剛志、加瀨亮和中村獅童(栗林忠道、西鄉、西竹一、清水洋一和伊藤海軍上校)以外,其他所有演員都是在美日本人。
4.史上第一個到硫磺島當地取材的電影,而且時間只有一天。使用的畫面包括栗林忠道在黑砂海邊調查和一開場從折缽山頂的慰靈碑俯視全島的畫面。
5.其實克林伊斯威特希望這部片子由黑澤明來拍。是說,這人已經死了……=口=
6.克林伊斯威特覺得這部片子是日本片而不是好萊塢片,因為「這是日本人我拍出來的 *笑*」。
7.硫磺島上的小笠原村沒有電影院,所以村民(主要為建築工人,沒有與軍隊或學術研究無關的平民)是看不到這部片子的。
渡邊謙
1.身高184,體重80,簡直不像是日本人。
2.1987年演出NHK大和劇「伊達政宗」,獲得大和劇史上的最高收視率39.7%。
3.1989及1994年分別有過白血病的發作。
4.有演IWGP。是誰啊 囧rz。
5.演IWGP 洋蔥回(第二集)的時候有一場被長瀨抓衣領的戲,因為長瀨扯得太用力所以兩個人親到嘴唇。
6.2005時代雜誌「最性感的外國人」第一名。
7.2006年,因為自己也有與重症纏鬥的經驗,所以自己寫信向小說「明天的記憶」的作者荻原皓自薦(這人非常愛自薦!)演出其小說中、得了少年阿茲海默症(說是說少年,其實也49歲了)的男主角。荻原皓一直以為是有人惡作劇。演出「明天的記憶」電影版(導演:堤幸彥)的途中出版了自傳「誰?—WHO AM I?」,其中揭露了他與白血病和因頻繁輸血而感染的C型肝炎奮戰的過程。
8.興趣是騎馬和料理。喜歡任何種類的蕎麥麵。
9.是阪神老虎隊的狂熱球迷。不管在哪工作都上網蒐集戰況。
10.新瀉縣出身,但是因為長期在京都工作所以関西腔講的非常好。
二宮和也
……沒啥好說的。 (喂!)
伊原剛志 →西竹一
1.本名伊原剛,1963年11月6日生。
2.是在日韓國人,1995年歸化為日本人。
3.本來的志願是老師,但是因為國籍問題未能如願。
4.常演出「好人」角色 *笑*。
5.也長演時代劇,所以除了殺陣以外,他也有學使用真刀的拔刀術。
6.經營お好み焼き店「ぼちぼち」。
加瀨亮 →清水洋一
1.演出的電影有夠多,包括69、疾走和幸運草與蜂蜜(超變態的巧學長欸!!)。
2.爸爸的公司資本額高達977億日圓、年營業額超過一兆日圓XD。
中村獅童
我討厭他(喂!!!!!!)
劇中被西竹一救的美國大兵Sam的演員Lucas Elliott,1986年生,但是是一個人能包辦導、演、編劇、編輯、攝影和合唱的全能型人才……
目前分類:3D隨便看看 (4)
- Mar 04 Sun 2007 23:17
影片、演員拾遺
- Mar 04 Sun 2007 13:22
栗林忠道與西竹一
有些東西我實在是找不到地方把他卡進去,所以就另外開一篇吧。
栗林忠道:
1.他原本的志願是當記者,已經考上了東亞同文書院(後升格為東亞同文大學,現為愛知大學,當時開設在上海。),但是接受了老師的推薦進入陸軍士官學校。
2.23歲從士官學校畢業,進入騎兵隊。
3.32歲從陸軍大學以第二名畢業,獲得天皇頒賜的軍刀。理論上是第一名才有軍刀,但是可能是因為當年度的第一名為「賊寇」的後代,所以順延給第二名(這種情況,第一名會獲得出國留學的獎學金作為補償)。同年結婚。
3.36歲派駐華盛頓特區(美國首府)。
4.40歲派駐加拿大,為大使館武官。
5.46歲升上校,為兵務局馬政課長。這職務真是時代的遺蹟啊.......
6.48歲,參與決定軍歌「愛馬進行曲」的過程。
7.52歲,進入禁衛軍。
8.53歲,四月時因為部隊的廚房失火所以引咎辭職,六月就被派去硫磺島了 囧。
此人因為長期派駐在美加,所以是當時日本軍人中少見的親美派,他一直到最後都反對與美國開戰,這也被認為是外國認定他是日本的名將的理由之一(政治啊……)。劇中他一直寫給兒女的繪日記(*笑*)是真有其事,日本有出版。他的大兒子真的叫太郎,次女叫たか子,但是栗林都叫她たこちゃん,以時間來算,在硫磺島上寫的繪日記大概都是寄給たか子的。たか子的兒子是現在的日本眾議員。
說到信。雖然我覺得在戰地寫信跟妻子懺悔沒拖廚房地板有點誇張,但是其實很多將領都有這種傾向(啥?)。比如說我就看過國父花了兩張信紙跟宋美齡對帳:「某日,某甲送來了他之前欠我的300塊大洋。我知道你也缺錢,但是我身邊總要留點錢請人吃飯,所以我留100塊大洋下來,剩下200塊給你作家用。我還放了50個銅板在信裡面,那是我欠隔壁某乙的豆漿錢,走之前來不及付,請你務必幫我還給他,別給他太太知道,知道了又要囉唆了。我預計再過兩個月就可以回家,200塊大洋應該夠用,如果不夠的話你可以去找某丙,雖然我說過不催他的債,但是如果你不夠的話就儘量去吧。」之類的,生活化到簡直無言的地步不說,某甲到某丙還是革命烈士,這樣講起來栗林真的算好的。
西竹一:
1902年生,爵位是男爵。據說爸爸西德二郎在處理義和團的事務時獲得了慈禧太后絕大的信賴,得到了中國茶的經營權而成為鉅富。西竹一的生母不是西德二郎正式的妻子,生產完就離開了西家。據說西竹一小學時代是超愛打架的暴動小學生。
1924年由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成績是第13名,不幸的是,該班只有19個人……1930年與愛馬天王星相遇,他沒向日本軍隊拿錢而是自費購買了天王星,之後的兩年轉戰歐洲馬術比賽,在1932年洛杉磯奧運獲得了馬術金牌,這也是日本唯一一面馬術競賽方面的獎牌。該屆奧運日本總共獲得了七面金牌。西竹一因此在當持排斥日裔/日僑的西方社交界中獲得了極佳的人氣,並被稱為西男爵(Baron Nishi)。1936年西竹一再度參加柏林奧運的馬術項目,但因中途落馬棄權。據說這是因為日本想與德國簽訂共同抵禦共產黨的協約,為了討好德國所以命令西竹一放水的。之後,西竹一離開賽馬場回到軍隊之中,因為騎兵被裁撤,他作為戰車隊長到北滿州就任。
1944年,他受命從韓國釜山基地帶戰車去硫磺島增援,但是戰車被美軍打掉了,他只好回東京補充戰車。他回到東京就跟好友(有錢的二世祖一枚,不過,西自己也算二世祖吧……)借了車到馬事公苑(日本為了培養馬術人才,於1940年開設之機構,也負責賭馬的事項)去看天王星。天王星光是聽到西竹一的腳步聲就興奮不已,還低頭輕咬西竹一,以一匹馬而言,牠對西竹一表現出的愛情令人動容。西竹一死後數週,天王星也死了。西竹一到死都帶著天王星的鬃毛,該鬃毛在美國被尋獲,現在存放在北海道的民俗歷史紀念館,因為該紀念館中有日軍的軍馬鎮魂碑。
西竹一的兒子西泰德繼承了男爵爵位,是唯一一個在昭和年間出生而有爵位的人。現在是硫磺島協會的副會長。
作為天生的貴族,西竹一是個相當騷包(喂!)的人。明明是軍人頭髮還37分,愛車居然是敞篷的=口=,去硫磺島時身上還帶了一堆鈔票(簡直就跟只帶信用卡去埔里沒啥兩樣)。他對當時日本崇拜天皇的行為相當不以為然,據說從來不曾遙拜東京的皇宮。再加上他與當時美國紅星Douglas Fairbanks(主演蒙面俠蘇洛、導演過環遊世界八十天)和Mary Pickford(第一個週薪超過一百萬美金的女星,也是第一個擁有自己的電影公司的女星,據說和二宮一樣是個很愛存錢=小氣的人)夫婦交好,種種行為讓日本陸軍總部認為這個人實在是個大麻煩,硬是把他調去硫磺島。不然,以他的資歷和身份,他大可以留在軍隊或前述的馬事公苑當教官甚至留下來參加1940年的東京奧運之類的。西竹一自己也知道自己和周遭格格不入,據說他曾跟別人說這世界上沒有幾個人了解他,只有天王星最貼心(這是馬ヲタ,絕對沒錯~_~)。
影片中有關西竹一的是大概都是真的。他跟栗林交好的理由除了都是騎兵出身以外,還有一次西竹一居然拿極為貴重的飲用水去洗戰車(公子哥兒嘛~),栗林罵了他一頓之後西竹一要求栗林要嚴厲處罰自己,以此為契機兩個人相當談得來(啥?!)。不過總之,兩個人都在硫磺島的士兵中相當受歡迎是不假的。其他如接受逃生的士兵進入自己的部隊和救治美軍士兵也都是真的。
另外,因為西竹一在西方世界以馬術出名,所以也有人說美軍曾對西竹一以擴音器招降:「馬術的西竹一請出來,世界失去你的話就太可惜了。」不過因為當時的美軍沒有理由知道西竹一確實的派駐地點,所以咸信這是後世編造的。這可能是由以下這個真實事件改編:在硫磺島戰鬥後期,西竹一在洛杉磯認識的電影人兼情報人員Sy Bartlett到達硫磺島後曾以擴音器勸降西竹一,不過推測當時西竹一已經戰死了,所以他根本沒聽到友人的呼喚的可能性很大。
- Mar 03 Sat 2007 19:28
硫磺島戰爭
本來硫磺島是幾乎等於無武裝的小島,小笠原諸島中,武裝最為完備的是最大島父島。但是考慮到戰略價值等等,日軍司令部判斷美軍會攻擊的是硫磺島,而且他們也很清楚在美軍擁有優勢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硫磺島陷落只是時間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時進駐硫磺島的軍官們應該都知道這是有去無回、必死無疑的戰場。這也就解釋了栗林一直重複說他要把這條命奉送給國家的話(這樣翻太無禮了吧 囧rz)。
栗林忠道再1944年6月8日以109師團長的身份到達硫磺島,7月1日昇任小笠原兵團長。到達之後他參考了小到我找不到中文譯名的Peleliu島的戰略,採取了廣挖地道以及禁止「萬歲攻擊」(彈藥用盡或指揮官判斷必敗後,一邊高喊「天皇萬歲」一邊舉著刺刀或軍刀向敵人衝去的自殺式攻擊。又,雖然我覺得喊「萬歲」又合理又好發音,有些人覺得喊「BANZAI」很不合理,會有這種說法應該是因為外國人只聽得懂「BANZAI」這一句日文,所以在巨大的精神衝擊下認為日本人只會喊這一句。又又,因為有「萬歲攻擊」這種鬼東西,所以日本正規軍從來沒有過有組織的投降。我目前看到的資料都是傷兵與其說是投降不如說是被俘虜的記載。又又又,「萬歲攻擊」這種東西能再日本兵世間存在的理由,是就像清水(那個憲兵)所說的,日本軍校中施行的是「鬼畜米英」教育,說是一投降就會被抓去凌虐……又又又又,「萬歲攻擊」在日本軍隊中理所當然到,二戰末期廣島原子彈投下之前,當軍方考慮到萬一最終的本土決戰也失敗的時候,他們還考慮發動包括韓國和台灣等殖民地的一億國民的「一億玉碎」。如何,這名字光聽就不怎麼吉利吧?)的戰略,總之就是要保留最多的兵力打到最後一刻為止。
日軍的設計是在南北最長8公里、東西最寬4公里,面積僅有不到22平方公里的硫磺島地挖掘長度超過28公里的隧道,連接大可容三、四百人,小僅三、四人的洞穴,為了確保不會被圍攻及通風,每個洞穴都有複數的通道連接。但是雖然硫磺島的土質鬆軟可以用人力挖掘、火山灰也是製成水泥的良好原料,加上栗林中將指示七分訓練、三分工程的方針和工程中不行禮等等,30到50度的高溫和不戴防毒面聚會死人的硫磺毒氣都讓士兵很難連續工作五分鍾以上。1944年底,美軍更開始轟炸硫磺島及運輸建築材料的運輸船。不過話又說回來,日本人就是日本人,就算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日本人依然是日本人(廢話!)。1945年1月2日美軍在硫磺島上空投擲了超過8000公斤的炸彈,毀損了千鳥機場,栗林中將指派了600名士兵,11輛卡車和兩台推土機,12小時內修復了千鳥機場,重新開放。到1945年2月18日美軍搶灘前為止,總共完成了約18公里,折缽山和元山之間並沒有完全打通,以至於會有從地上跑去元山的事發生。
兵力主要佈署在北邊的元山和南邊的折缽山。栗林的指揮所設立在元山下20尺處,第一防線在元山東北緣,第二防線在元山西南緣。奧林匹克馬術金牌得主西竹一帶領戰車隊駐守在第一防線北方,折缽山則是半獨立狀態。西竹一中校事實上是最後一批增援部隊,他本來是要從釜山基地帶戰車去硫磺島的,但是路上被美軍轟掉,他只好轉回日本本島再帶一批(我想這解釋了約翰走路的由來 *笑*)。在這之後,硫磺島的總兵力為20933人,武器大約為一般師團的四倍分。而西中校帶來的戰車都被他拆了埋進地下作為砲台使用,也避免了很起眼地第一個就被轟掉的命運。
另一方面,美軍的作戰計畫是以優勢兵力(70000人)從硫磺島西岸登陸,確保中央平原(?)上的機場並儘快取下南北兩座山的制高點。1945年2月16日開始進攻前的記者會上,海軍史密斯中將表示他們準備用五天打下硫磺島,預估傷亡15000人。
1945年2月16日,就像「硫磺島的英雄們」說的,海軍由軍艦上開始了三天的砲擊。原本的計畫是十天,但是因為美國總部決定把實力保留給之後的沖繩本島戰爭,所以縮短到三天。折缽山上的迫擊砲沒有遵從栗林的戰略開砲回擊,雖然對軍艦造成了一定的損傷,但卻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折缽山上所有迫擊砲都在美軍搶灘登陸前毀滅。
2月19日清晨及上午美軍總共砲擊了兩個多小時。上午九點,美軍第四第五師團開始登陸,十點過後日軍才開始反擊,美軍先鋒的24和25連隊有四分之一的人 傷亡,第一波上陸的56輛戰車半數毀損。因為地質的關係,美軍無法挖掘戰壕,光是19日一天就有501人戰死、47人傷重不治和1755人受傷。到19日 傍晚已有30000名美軍登陸。當晚,日軍沒有實行慣常的夜襲或「萬歲攻擊」,但是小型的手榴彈和騷擾戰仍使得大隊美軍無法休息。
2月20日美軍的一個連隊往折缽山,三個連隊往元山推進。一路上都用火焰噴射器來「處理」日軍的地下碉堡。折缽山的主將厚地上校(影片中未出現)戰死。海軍的市丸少將給東京大本營的報告上說:「本戰鬥的特色是敵人在地上,友軍在地下。」
2月21日,從日本本島有23架戰鬥機增員,攻擊了一架護衛艦和一架航母。這兩艘軍艦在一片混亂中發出的求救電報:「我們被神風攻擊了,請快來支援。」為日軍所攔截。及之後數次戰機轟炸都有為硫磺島守軍所目擊。
2月22日,美軍第三軍團替換了傷亡慘重的第四軍團,繼續攻打折缽山。美軍一路以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清掃」日軍地堡,估計行進速度為每小時10公尺。如果是火焰燒不到的地方,美軍就以推土機或削石機強行突破開口並倒入汽油焚燒。
2月23日,上午10點15分在折缽山頂豎起了第一面星條旗,12點15分左右換成一面大兩倍的。第二面就是有名的硫磺島的旗子。長久以來美國國內都對設立專門的海軍有所疑慮,但硫磺島一戰證明了海軍專業水陸兩棲作戰的能力;海軍少將史密斯一看到這張照片就說:「啊,海軍還能再存在個500年。」
以下為日軍通訊兵秋草鶴次的說法:
2月24日,星條旗有被換成一個大紅圈的日章旗,隨後又被換回星條旗。
2月25日,換成了日章旗,但是日章的部份是褐色的,可能是兵士的血染成的。
之後就沒再看見日章旗了。
2月24日到26日,美軍持續火攻。市丸少將的電報上說「簡直跟在驅逐害蟲一樣」。26號傍晚元山機場陷落,當日美軍開始評估重建元山機場,三月初時大致完成。3月4號第一架B-29戰術轟炸機於兩軍砲火中在元山機場降落,完成維修及補給。3月9日,334架B-29以新戰術和新路線轟炸東京,總共炸燬16平方公里的土地,63%的商業區,使日本失去18%的工業生產力,並造成84000人死亡,1000000人無家可歸。
折缽山陷落後,日軍大概還剩下5000人。元山的正面由千田少將(未出現在影片中)所率領的海陸混合第二旅團守備。這本來是較弱的一隻旅團,但在千田少將帶領下成為被美軍呼為「絞肉機」的勁旅。但是不管第二旅團再怎麼強也是有界線的,3月5日,栗林中將決定要縮短戰線(應該是補給不夠了,我說的。),將駐守軍隊往北移。3月7號,美軍第三師團採取了美軍很少用的清晨奇襲戰略,切斷了硫磺島北部與東部守軍的聯繫。
到這個時候,日軍已經沒有飲水了。耐不住口渴離開隧道找水的士兵幾乎沒人能活著回來。3月14日,栗林中將指示陸軍池田上校(影片未出現)燒掉軍旗。3月16日,栗林中校向東京大本營送出了訣別的電報。內容大約是讚麾下將士、感念皇恩、期待將來的勝利和訣別。
3月17日,美軍佔領了硫磺島最北端。日軍困守在元山隧道中,栗林下達了最後的指示:「一、我們現在面臨著這場戰爭的最後關頭。二、兵團在今天17日將進行最後的總攻擊。三、……四、我將永遠在你們的前面。」也就在這一天,栗林忠道以史上最年輕的54歲昇任上將(但是栗林本人很有可能並不知道這件事)。
西竹一中校大約就是在這幾天內死的。他在17日失去聯絡,然後有可能1.在3月21日企圖移動到兵團司令部的途中被機關槍掃射擊中身亡,2.在3月21日與副官以手槍自殺,3.在3月22日被美軍的火焰發射器燒到,單眼失明,其後與部下一同在突擊美軍(八成是「萬歲攻擊」)的過程中戰死,享年42歲。
3月26日,栗林上將與市丸少將等,率領剩下的數百名日軍攻擊美軍陣地,造成美軍53人死亡、199人重傷。但是因為栗林在攻擊行動前取下了階級章,與普通兵士以同等身份作戰的關係,他的遺體和死因都不明。
3月15日美軍就發表了佔領宣言,日本則到3月21才公佈硫磺島陷落的消息。至於現在則是以3月26日為準。
之後,市丸少將留下的遺書「與羅斯福總統書」經由三等兵三上弘文翻譯,於7月11日在美國報紙上發表。信中指責美國須為日美戰爭負責,並提出美國為打倒法西斯主義參戰根本就違背聯合國的宗旨等等。但是羅斯福總統在4月12日就已經過世了,並沒有看到這封信。
在此之後就沒有有組織的攻擊行動了。有一部分士兵不知道已經終戰而繼續抵抗。終戰四年後,1949年1月1日,最後兩名日本軍人投降。硫磺島戰爭終於結束。
目前硫磺島依然是軍事基地,並為唯一一個日本自衛隊可以進行陸海空三軍演習之地,美軍也會在此演練夜間航母起落等等,一般民眾未獲得特別准許不得進入。目前島上仍有許多未爆彈和約13000名日軍將士遺體,現在的跑道是掩埋遺體之後蓋在其上的。另外,有一千個以上日軍的頭蓋骨被美軍士兵當作紀念品帶走,製作成菸灰缸、筆筒等物品。美國海軍在二戰中陣亡的將士有三分之一是死在硫磺島,二戰中頒發的獎章有四分之一以上是頒給硫磺島部隊中人,也以27面獎牌寫下單場戰役中頒發最多面獎牌的紀錄。
- Mar 03 Sat 2007 13:51
來自硫磺島的信
因為看了好幾隻很催淚的預告片,所以即使是「明明是J放卻不愛看日本電影(目前為止一部都沒看過)」的我,終於破戒(?)看了,而且還是二宮的....... *遠目*
其實我做了很多功課......美國、日本的都是(感謝我看的懂日文,因為在感情上,這兩個國家的紀錄相當地不同啊),我現在很難過的是我看不懂那些鳥蛋戰術圖@@,不過以我優秀的閱讀能力,加上優秀的想像力,再加上電影不遺餘力的宣導(?),我大致可以瞭解1.該戰有多慘烈2.該戰死了多少人3.該戰實在、十分、非常、無比、極為、至為慘烈。
硫磺島在二戰前並不是軍事基地,直到二戰開戰後才因為「可以拿來當機場」所以有了千鳥機場,配置1500人的部隊和20架飛機,我想這時候西鄉還在家裡做包肉的三明治吧......1944年2月,因為美國攻佔了馬歇爾群島(比台灣還下面很多的一堆島),日本方面決定加強小笠原列島以及其下一堆太平洋島嶼(包括台灣喔)的防禦,並題名為「絕對國防圈」,但是在準備好之前就被美國擊潰了。栗林將軍就是這個防衛圈中所屬的軍人。3月到4月時,5000名增援部隊到達,我們可憐的西鄉先生也就開始他挖土的生涯了。因為栗林將軍是1944年5月到任的,所以西鄉大約是這一批的增援部隊吧(如果這傢伙也算部隊的話)。電影中有提到栗林中將去要飛機的時候海軍方面的人跟他說塞班島陷落,有一大堆我忘光光數字的損失,那個就是可憐的「絕對國防圈」的樞紐……
1944年夏天,美國開始攻略(喂!!)馬里亞那群島(包括關島、塞班島之類我居然認識的島),也就是日本的「絕對國防圈」中所屬的群島。後來對日本進行焦土轟炸的B-29戰術轟炸機也在1944年4月到達中國,但是因為6月15號從成都(對,四川那個)飛去四國轟炸鋼鐵工廠讓美國人覺得遠到要卸載機槍換裝油實在很不爽,1944年7月7日佔領馬里亞那群島,1945年1月底所有B-29就都挪去馬里亞那群島了。1944年11月24日開始以B-29攻擊日本本島,不過因為遠,所以那時候規模不大(總計12次共623架),跟後來大規模轟炸東京、大阪時動輒500架的編隊不能比,廣島那兩顆原子彈更不用說,不過那是之後的事了啦。
在B-29們移去塞班島之後,硫磺島在空襲警報和空襲馬里亞那群島上都起到很大的預警及中繼作用,這也就是美國非跟那麼個小島過不去的主要因素(所以就算又熱又臭還是不能送給美國啊,西鄉~),所以美國就決定再打完菲律賓之後、打沖繩之前先來把硫磺島打掉。而對日本來說,硫磺島確實是日本本島的最後防線。硫磺島3/26陷落,沖繩本島同一天就被攻擊,到6/23的三個月中死亡/失蹤達到188136人(因為不能排除全家死亡、戶籍資料佚失的情況,所以實際死亡人數可能此這個還多),其中約半數(94000)為平民。所以當栗林中將說硫磺島就算只是多撐一天,日本的孩童就多受一天保護是相當真實又保守的說法。尤其在沖繩戰中,有一艘運載了1500名學童(疏散到台灣XD)的對馬丸號被擊沉,栗林中將果然是個說話很保守的人對吧:P。
不過戰爭本來就是這種東西啦。尤其沖繩的死傷平民中,有很多是被軍隊「勸自殺」的,聽說到現在還餘波蕩漾——我想就跟228一樣吧。